2025集美学村青年艺术设计大赛是在集美区全力打造“东南设计之都”核心区、推动“艺术+设计”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战略背景下,举办的一项重要文化创新与城市更新活动。本项目依托集美学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传承嘉庚精神、弘扬时代价值为内核,以艺术设计为媒介,致力于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更新,具有显著的文化、社会与产业价值。
2025年,我们将延续前两届赛事的实践路径,进一步推动嘉庚精神从历史符号向当代生活场景的转化。本届大赛将以集美学村石鼓路街区及集美大社重要点位为开放式实验室,探索文化元素的现代转译、功能化设计及艺术设计产业联动,助力集美学村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更新,打造集文化传承、产业升级、国际交流于一体的设计创新平台,为集美区打造“东南设计之都”提供创新动能。
指导单位: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集美街道办事处
协办单位:厦门市集美文教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极美城事(厦门)运营发展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厦门市规划协会、厦门市建筑装饰协会、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
主题:《嘉庚风∙物》
2025集美学村青年艺术设计大赛将发起新的挑战命题,这是一场以艺术设计驱动、青年引领、社区共创的街区微更新实践。本次大赛立基于城市场景、学村场景、用户场景、生活场景,打破文化符号的纪念性枷锁,以实用设计、青年艺术重构“人与遗产”的城市共生关系。
大赛将邀请各地青年设计师、艺术家,深入石鼓路街区及集美大社,将嘉庚精神符号、集美学村文化、闽南文化元素、华侨历史印记,转化为可触可感、功能完善、富有美感的街区实体,在城市街区更新探索中实现:
百年基因的当代转译——以集美学村嘉庚教育遗产的关键物件、元素为灵感源,实现兼具历史叙事与实用功能的设计,让仪式性表达转向解决生活需求的功能设计;
街区即展场,生活即艺术——将集美学村转化为开放式实验室,推动转译在地文化的作品在真实场景中落地验证,让艺术设计实现城市生活的美好。
本次大赛设置以下三大主题赛道,聚焦集美学村石鼓路及集美大社重要点位,要求设计方案必须立足于特定场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街区品质,设计实用、有魂、共生的空间元素。
设计一套集文化叙事、信息清晰、视觉统一与夜间功能于一体的街区标识与导览系统。
为街区商户设计一套统一规范、各具特色、体现嘉庚建筑风韵与集美学村文化元素的店铺招牌及立面微更新方案。
通过功能重塑、文化赋能与弹性设计,将闲置小微空间激活为服务社区、可持续运营的活力节点。
1、参赛者须从三大赛道中择一参赛,允许同一单位或个人在不同赛道提交作品,但同一作品不得重复投递。
2、具体赛道参赛要求详见大赛官方公众号(集美学村青年艺术设计大赛)菜单栏:参赛要求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教授级高工。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设计专委会委员,科技部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更新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设计专委会副主任,厦门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厦门市建筑景观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厦门市拔尖人才。重点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城市更新、陆海统筹、政策法规等,先后获得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奖十四项,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近六十项。
闵一鸣,厦门都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厦门建筑与景观艺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十佳景观设计师。2021年参加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曾在法国巴黎皮尔卡丹艺术中心、日本福冈现代美术馆、英国伦敦牛津大学中国图书中心、北京798香港现代美术馆举办个展。主要获奖:意大利A 'design award & Competition公共艺术部分银奖、美国建筑大师奖AMP景观建筑/公共领域一至尊奖、中国勘察设计优秀奖、中国城市雕塑优秀奖、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金奖。比利时·中国雕塑艺术家联展第三名奖 。 艺术理念:致力于探索"空"与"实"的哲学关系,以"镂空"为核心手段,将雕塑的内部空间转化为积极的造型语言,创作从架上雕塑延伸至公共空间及绘画领域,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空性美学"体系。
德国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gmp设计总监 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师负责制专家组成员 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会员
福建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执行总建筑师。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华侨大学研究生企业导师,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副会长。厦门市十佳建筑师,厦门市建筑景观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原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外聘台湾教师,著有《作为方法的空间:嘉庚故里模式语言》,译有《以市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奈良町的居住与福祉》。
方式设计创始人,“善美人本”设计理念的倡导者、D0 设计运营战略融合创导者。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中国设计年度人物、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深圳工务署专家、闽南态度有温度人物、福州大学工艺美术研究院空间艺术研究所所长、厦门文化产业风云榜十大年度人物。
飞视企划设计核心创立成员与设计领航者,“原创性与高品质融合”理念的践行者,主张设计是策略、叙事与美学的深度联结,旨在塑造可持续的品牌生命力。深耕品牌领域近二十载,善于从文化脉络中提炼核心价值,构建从理念定位到视觉传达的一体化品牌体系,并前瞻性地融合“策略—创意—传达”服务模式,为城市形象、国际盛会及领军企业提供系统性的视觉解决方案。 代表作品: 厦门国际马拉松LOGO 厦门国际博览中心LOGO 2025日本大阪世博会厦门日形象视觉设计 厦门安居控股集团品牌视觉系统设计 厦门园林花木集团品牌视觉系统设计 龙岩市城市红色IP:红古田 厦门住宅集团品牌形象 特区1980 诚毅科技探索中心视觉系统设计
个人参赛者: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家、设计师、高校设计类专业师生、创意领域研究学者、自由创意人等。
机构/团队参赛者:设计工作室、创意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课题组、学生创作团队等(团队人数建议不超过5人,并指定1名主创代表)。
包括但不限于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领域。
①参赛作品须紧扣大赛主题,应符合《厦门市嘉庚教育遗产保护办法》及《厦门市集美学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相关精神与要求,并具备完全知识产权与良好的产业化潜力。(可下载相关附件资料参考)
②作品内容(包括效果图、稿件等)中不得出现参赛者姓名、单位名称、Logo或其他任何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标记,否则视为无效作品。
③参赛作品必须为参赛者原创,且未曾在任何公开渠道正式发表。作品提交时所用语言可为中文或英文,所用字体须确保无版权争议。如发生抄袭、盗用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一经查实,将取消参赛资格,相关法律责任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①大赛采取线上报名的方式征集作品,参赛者通过官方渠道:微信公众号(集美学村青年艺术设计大赛)获取赛事信息与资料(作品提交登记表、参赛承诺书、其他基础赛事包等),将填写完整的报名资料与参赛作品一并发送至大赛官方唯一投稿邮箱:13400727811@139.com;
②赛道选择:参赛者须从三大赛道——「街区标识与导览系统」、「商业界面与招牌更新」、「小微空间改造提升」中择一参赛,允许同一单位或个人在不同赛道提交作品,但同一作品不得重复投递。
③参赛者在收到《入围通知书》后,入围者须按组委会后续通知要求,进一步提交更详尽的参赛资料。
④所有入围终评的参赛者(个人/团队主创代表)必须按要求寄送《作品提交登记表》及《参赛承诺书》签字原件,并提供其他可能要求的佐证材料。
⑤参赛涉及的一切费用均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①原创性与知识产权: 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且不得与已公开发表的作品相同或高度相似。参赛者须确保作品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如因此产生纠纷,参赛者须独立承担全部责任,组委会有权在任何阶段取消其参赛及获奖资格,且奖项不予递补。组委会有权根据实际参赛作品质量情况,决定部分奖项的空缺或减少。
②作品处理与知识产权归属: 所有提交的参赛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稿件、图片等)恕不退还,请参赛者自行备份。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参赛者所有。但参赛即视为授予大赛组委会无偿的、非独占的发表权,组委会有权为宣传、展览、出版、推广等非商业目的使用参赛作品(含设计稿与成品)。未经大赛组委会及参赛者共同书面授权,任何单位、个人及第三方不得对本次大赛作品进行再设计、生产、销售、宣传、出版、展览等任何形式的商业或非商业使用。对于具备产业化前景的优秀方案,组委会有权组织参赛者与相关产业机构进行对接,以推动设计成果转化。
③最终解释权:2025 集美学村青年艺术设计大赛组委会对本次大赛保留最终的解释权。
大赛热线:13400727811(微信同号)
大赛邮箱:13400727811@139.com
微信公众号:集美学村青年艺术设计大赛
大赛官网:www.jimei.tianzhe.cn